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科学人讲坛听能源专家讲油气资源的未来发展
2009-10-29
    “石油是一种宝贵的流体矿藏,至少在未来二十年,仍然是人类最重要的能源方式”,7月18日,在国家科学图书馆举办的“科学人讲坛”上,中国石油大学教授肖立志从当前国际石油资源形势着眼,深度剖析了科技进步对石油工业的影响。

肖立志说,众所周知,能源问题已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去年,国际原油价格曾一路飙升至140美元每桶。国内油价也一直不断调整,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我深有体会。2007年底,我有幸应邀赴美参加了第三届“乔治·布什中美关系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为“发展、能源、安全”,能源问题是会议讨论的重要核心。

负责美国能源问题的官方研究机构在会上作了报告,该报告的内容涉及能源需求、能源供给、能源技术、地缘政治、碳管理及调查建议等。前不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在清华大学所作的报告中也引用了不少该报告中的内容和数据。该报告称,未来的25年,全球能源所面临的事实有以下几个,一是到2030年,全球能源的需求将增长50%至60%;二是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仍然是不可缺少的能源,并占主导地位;三是常规能源供应将受到严峻的挑战;四是新能源受到安全、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巨大挑战;五是没有全球的能源安全,就不会有美国的能源安全;六是美国的能源专家在未来十年面临退休的高潮;七是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将改变能源结构。针对于此,报告提出五大核心战略,来帮助人们以迎接挑战。这五大战略包括:第一,提高交通、住宅、商业和工业能源的使用效果,以缓解对能源的需求;第二,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包括清洁煤、生物质、非常规油气等;第三,关于能源政策与贸易,经济、环境、安全以及外交政策相结合;第四,在能源供应链方面加强科技实力,创造长期研究和发展的机会;第五,制定法律和法规框架,确保碳俘获与封存。报告称,在面对挑战时,没单一的和简单的解决方案,考虑到有25年的时间跨度,因此要采用协调一致的行动,并持之以恒,才能够促进美国在平衡经济、安全和环保目标领域的竞争力。肖立志表示,针对能源问题,美国的政策和战略对我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对此,他也曾向有关部门提出过自己的建议。

在本期“科学人讲坛”中,肖立志除谈及我国和全世界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供应、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外,他还结合自己目前的研究方向——利用核磁共振手段用于油气资源勘探的应用与研发,畅谈了自己对今后油气资源开发方面的感受。他介绍说,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它的用途非常广泛,可用于勘测物质分子特性,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学等方面,都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共振信号直接来自于流体,尤其是在医学中的影像诊断学方面,已经家喻户晓,比如检测封闭状态下的软组织损伤或流体样病变等方面的效果要好于CT,因此很多人都接受过核磁共振检测,在普通的医院里,最昂贵、要求条件最高的,往往也是核磁共振检测设备。当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也能够用于地层的勘探,在我的工作领域里被称作“油气测井”,包括通过核磁共振对地层勘探数据的研究所得出的“储层空隙性”、“渗透性”、“流体特性”等方面的描述。油气在地下储存的状态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地下有个油池子”那么简单,油气是存在于岩石的孔隙中的,有不同的状态,它总是与水混合在一起,其中有水、有油、有气,有的水是封存状态的,有的是流动状态的,通过核磁共振仪器,把这些不同的流体和不同的流体状况区分开来,对我们的油气勘探非常有帮助。此外,在油气勘探方面,不可能象医学用的核磁共振仪器做得那么宽大,要想办法把仪器做得小巧,并投放到几千米深的井下去经受高温、高压的考验,这在技术实现的难度上是可想而知的,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大部分设备还依赖进口,虽然,测井用的仪器样机我们已经做出来了,但投放市场的道路还很艰巨,还需不断创新。

他在讲座的最后,勉励在座的青年学生,做学问,不要怕难,在起点上,要选择一个有些难度的方向,因为太容易的方向,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就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了。


20090720171348928.jpg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京ICP备05002861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6号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政编码:100190 (建议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