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手指有长短,国家水平有高低。根据国家水平高低,可以把国家分为两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有些国家是发达国家?为什么有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如何保持发达水平?发展中国家如何达到发达水平?中国何时能成为发达国家?诸多问题需要科学研究,需要科学答案。
1月16日 “现代化科学暨《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专家座谈会” 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向到会专家介绍了十余年潜心研究的科研成果——《现代化科学:国家发达的科学原理》和《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现代化科学概论》,前者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后者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次座谈会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和科学时报社等5家单位联合主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党组原副书记、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理事长郭传杰研究员主持了会议。参加会议的专家有于维栋、李泊溪、潘教峰、杨宜勇、李晓西和刘洪海等30多人,他们分别来自中办调研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20多家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指出:现代化既是中国的国家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研究现代化规律,创新现代化理论,促进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科学家的一份历史责任。希望大家继续开拓创新,做出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历史贡献!国家科技部前部长徐冠华院士在《报告》序言中指出:现代化科学的出现,不仅是一门新学科,而且蕴涵一种新希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将更具科学性。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周光召院士为《报告》十周年题词: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奋斗。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研究员介绍了《现代化科学》和《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的主要内容。
首先,《现代化科学》是全球首部以“现代化科学”为题的学术专著,它提出了现代化科学的基本概念、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阐述了国家发达的科学原理。现代化科学是关于现代化现象的一门新兴交叉科学,是关于世界前沿和国家发达的一门科学,是关于现代文明的前沿变化和国际竞争的一门科学。它包括现代化知识、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研究、现代化思维和现代化方法;
包括一般理论、现代化史、分段现代化、分层现代化、领域现代化、部门现代化和现代化政策等。
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一种世界现象,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前沿变化和国家竞争。形象地说,现代化犹如一场国际马拉松,跑在前面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跑在后面的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降级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可以升级为发达国家,地位转换有一定概率。从文明变化角度看,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在前进,都有可能成功。当然,国家进步有快慢,国家水平有高低,成功时间有先后。从国际竞争角度看,只有部分国家能够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在过去300年里,发达国家的比例不到20%,发展中国家的比例超过80%;在大约50年里,发展中国家升级为发达国家的概率约为5%,发达国家保持发达水平的概率约为90%,发达国家降级为发展中国家的概率约为10%。
其次,《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提供了现代化科学的系统导读和国家发达的理论解释,分析了国家发达和中国发达的战略选择,提出了中国发达的具体建议,完成了2008年世界131个国家和中国34个地区的现代化评价。
现代化科学认为,国家发达是一个历史现象,是国家现代化、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化的结果。国家发达与国家水平正相关。一般而言,国家发展水平与国家的创新价值比例成正比,与劳动价值比例成反比;与物化劳动比例成正比,与活的劳动比例成反比;与有效劳动和高效劳动比例成正比,与无效劳动和低效劳动比例成反比;与有效投资和高级资产比例成正比,与无效投资和初级资产比例成反比;与先进技术比例成正比,与落后技术比例成反比等。国家发达有三个标准:先进生产力、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国家发达首先表现为具有先进生产力,生产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水平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才是发达国家。第四个标准是环境友好,经济与环境双赢,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国家发达有三个动力:创新、学习和竞争。在技术层面,发达国家既重视创新,也重视学习,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学习。在制度层面,发达国家既重视竞争,也重视对市场竞争和收入分配的合理调节,发展中国家对市场竞争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要适度和渐进。
目前中国属于初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水平),处于第一次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可以分四步走。第一步,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世界排名进入前60名。第二步,达到中等发达水平,世界排名进入前40名。第三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入世界前20名。第四步,达到世界前列,进入世界前10名。
中国现代化的重点选择需要与时俱进,可以从生产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三个维度选择重点。在21世纪前20年,大约50%的创新和50%的学习,80%的竞争和20%的调节;各尽所能,平等互利;公平竞争,凭绩晋升;按贡献分配,按需要调节;普及高等教育,加快信息化,尊重个性和民意选择;实施“小康工程”,消灭绝对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建立中国战略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现代化研究院,组建国家能源部和国家地区开发署等,提高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原局长吴述尧研究员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现代化研究文献的发展趋势和分布。他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化研究论文大幅度提高,21世纪前10年的现代化论文相当于20世纪的现代化论文的总和。现代化研究的高潮已经出现,现代化科学的诞生是恰逢其时。
在现代化的国际赛场上,发达国家需要保持发达水平,发展中国家会努力赶超发达水平。现代化科学为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发达提供了原理和方法。它不仅是一门新科学,更蕴涵一个新希望。国家发达不是梦,民族复兴有科学。中国实现现代化之日,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