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国家科学图书馆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联合主办的“长江保护论坛”第二场科学对话活动在国家科学图书馆举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廖文根、中国长江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林初学、大自然保护协会 (TNC)长江保护项目经理郭乔羽与社会公众一起探讨交流对话主题“重构长江的健康脉动”。对话活动由大自然保护协会 (TNC)长江保护项目经理郭乔羽主持,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助理龚惠玲代表主办方向主讲嘉宾颁发了科学文化传播特邀嘉宾荣誉证书,协办方代表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副校长祁建欣、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滨、科技与环境保护部主任孙志禹等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是国家科学图书馆与国际环保组织合作开展科学文化传播活动又一次成功实践,具有如下特点:1)紧扣热点话题,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国家为什么要建设三峡工程”、“如何科学认识三峡工程对长江生态系统以及全国气候变化的影响”等社会热点话题进行科学解读,增强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与国计民生的紧密关联;2)嘉宾阵容强大,主讲专家覆盖与长江生态保护密切相关的企业、国立科研机构和国际环保组织,尤其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主要负责人出席活动并与公众进行零距离交流,更提高了对话内容的真实性和影响力;3)内容科学客观,在对话活动中,四位专家围绕重构新的平衡、长江水生生态保护、三峡工程是一个生态工程等主题,通过客观的科学解读、代表性图片示例和翔实的图表数据,使公众了解到加快水电开发是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三峡工程是一个综合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减灾、清洁发电、改善航运、枯期补水等多重功用,今后应通过部门和区域间协调做好流域综合规划,克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更好地发挥三峡工程等水利枢纽的综合调节作用。
来自中关村中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300余名大中学生、教师和社会公众在现场与专家进行热烈交流, “三峡工程与我国近年来频发地震、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是否有关系?”、“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鱼类发生了什么变化?”,“三峡公司应该进一步加强公众宣传,建议多拍摄科普纪录片、多做科普活动,帮助老百姓正确认识三峡工程”……听众的敏锐提问、专家的精彩回答不断引起思想的碰撞、对话的高潮。科学时报、新浪网等众多媒体记者也纷纷加入对话交流活动并给予宣传报道。
“长江保护论坛”系列科学对话活动于10月15日启动,继本场对话活动之后,12月论坛将“生命之河—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继续推出第三场科学对话活动,将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西南大学、大自然保护协会等机构的专家与社会公众一起深入探讨长江生态保护的环保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