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长江保护论坛”第三场科学对话在国家科学图书馆举行
2011-12-14 | 编辑: | 【

12月10日,国家科学图书馆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联合主办的“长江保护论坛”第三场科学对话活动在国家科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本次对话活动以“生命之河——长江的鱼类怎样了”为主题,由来自长江鱼类保护一线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吴清江研究员和西南大学渔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姚维志教授与社会公众一起探讨交流长江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问题。主办方代表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助理龚惠玲、协办方代表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团委书记郑冲等参加活动。对话活动由大自然保护协会 (TNC)长江淡水项目专家杨波主持。龚惠玲助理代表国家科学图书馆向两位嘉宾颁发了科学文化传播活动特邀嘉宾荣誉证书。

本次对话活动立足一线专家和一手数据,不仅使社会公众了解到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知识和客观现状,更通过专家的精彩解读使听众感受到科学家对环保事业的深厚情感和忘我投入,体验到自然之美与人性之美、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姚维志教授以《长江上游——我国淡水鱼类的宝贵家园》为主题,介绍了长江上游丰富的鱼类资源、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珍稀特有鱼类代表种类以及长江上游鱼类资源面临的主要威胁。吴清江研究员的演讲主题则为《长江中下游水中生灵在呼救》,触动人心、发人深省,他从自然环境、丰富的物种资源、危急警笛已拉响、已采取的保护措施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水生生物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华北电力大学、中关村中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300余名大中学生、教师和社会公众在现场与专家进行热烈交流。“开展以鱼类为代表的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其目的或者说结果是要平衡还是要斗争?”、“长江鱼类保护是否可以通过增加长江水流量或者改善水质来实现?目前有没有先进设备让沿江工厂进水口和出水口合一,循环用水?”、“如果没有人工干涉,长江鱼类生物多样性能否自然恢复?”……一个个精彩问题引导专家和听众从政策、环保、渔业经济等多个角度将对话不断引向深层次的思考和交流,科学时报、新浪网等众多媒体记者也纷纷加入活动并给予宣传报道。

“长江保护论坛”系列科学对话活动自2011年10月15日启动至今,已连续举办3场主题科学对话活动,是国家科学图书馆与国际环保组织联合各方优势资源,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的成功实践:1)系列活动紧扣社会热点、关注国计民生。围绕环保主题,以近年来备受各方关注的长江流域水利项目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切入点,突出热点、答疑解惑,对社会公众关心的“三峡水利枢纽的作用及其影响”等问题予以科学解读,帮助公众正确认识国家大计方针;2)发挥国立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环保组织专家队伍和品牌联合优势,增强传播活动公信力。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自然保护协会、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长江三峡总公司、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西南大学等机构和组织的7位资深专家结合自身多年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活动主题进行了精准阐释;3)活动辐射公众来自科研机构、大学、中学、环保组织、媒体等多元领域,逾千位现场听众及数万名网络公众一起深入探讨长江保护的话题,社会影响范围广泛。

通过专家的精彩讲解、图文并茂的精美幻灯片、制作精良的环保视频、媒介融合的传播阵地等多种渠道,“长江保护系列论坛”使全社会了解并且日益关注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全社会深入思考并践行如何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选择。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京ICP备05002861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6号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政编码:100190 (建议分辨率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