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文献中心承办的纳米科技专题展与“科学隧道3.0”共同在中国科技馆展出

发布时间:2014-05-21

  

  2014年是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科技合作四十周年。为庆贺这一国际合作盛事,双方于513日共同推出系列科学交流活动和科普传播活动。13日下午在中国科技馆开幕的“科学隧道3.0”科学展,是此次系列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谭铁牛,德国马普学会副主席马丁·施特拉特曼以及中国科协党组成员束为等一同出席开幕式并致词。来自中、德科技界、教育界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开幕式。 

  “科学隧道”由德国马普学会于2000年推出,面向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社会公众,以交互式多媒体为主要表现方式,聚焦基础研究的最新话题,突出在近期和未来科技创新内在的可能性和机遇,以独特的视角将最新研究成果呈现给大众,描绘二十一世纪知识全球化的未来社会图景。迄今为止,该展已在四大洲18个国家的31个城市展出,吸引了逾900万名参观者。今年推出的“科学隧道3.0”分为宇宙、物质、生命、复杂性、大脑、健康、能源、社会等八大主题,让公众在参观过程中了解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以及未来将如何继续对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激励年轻人投身科技事业。 

  为体现此次“科学隧道”北京展的特殊意义,经双方商议,在“科学隧道”已有框架下增设一个专题,以反映近年来我国科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经慎重考虑,中国科学院决定将专题展的内容聚焦于纳米科技这一方兴未艾并在我国迅猛发展的领域。专题展以“小梦想,大变革——纳米科技在中国”为标题,包括: 

  l   前言  

  l   “纳”样神奇——走进纳米世界、 

  l   纳米世界的 

  l   明星纳米材料 、 

  l   “纳”源于自然的灵感 、 

  l   纳米绿色印刷制造技术、 

  l   纳米健康新卫士、 

  l   小纳米聚集大能量、 

  l   水的“纳”些事儿 

  9个部分,以我国在纳米科技领域颇具影响的20项科技成果为依托,以图文、多媒体、互动模型等表现形式,通俗易懂地介绍纳米的概念和物质在纳米尺度所表现出的奇异特性,以及由此引发的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诸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包括纳米观测技术、纳米存储器、超疏水结构和类蜘蛛丝集水等纳米仿生材料,纳米技术在绿色印刷、诊疗一体化、肿瘤药物等方面的重要应用,以及锂离子电池、纳米催化、纳米发电机等纳米产品对于解决能源问题的巨大潜力和纳米技术在改善水体、净化饮用水等方面的美好前景。 

  开展一周以来,纳米专题展受到了各界一致好评。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内各大媒体积极报道了相关信息。 

  在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的领导下,此次纳米科技专题展由文献中心为主承办,主体科学内容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负责把关,得到了与纳米科技重大进展相关的10多个科研院所的众多纳米科技专家的密切配合,也得到了总分馆纳米情报人员的支持。文献中心科学文化传播团队在项目调研、整体策划、专家采访、资料征集、展示的主题、形式和脚本、综合效果把关以及志愿者招募和管理等各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苦努力,收到了较好成效。 

  本次展览是中国科学院在科普工作方面开展国际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承办该展览,文献中心的科学文化传播团队不仅从德国马普“科学隧道”展中学习了先进的科学传播理念,也近距离感受了充满灵动感的展览模式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表现形式,并在合作过程中感悟了一流的管理、严谨的态度、专业的素养与敬业的精神。总之,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与国际同行“同台唱戏”的过程中,我们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并在看到差距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在科学文化传播领域辛勤耕耘、开拓进取的信念和决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