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转基因作物研发进展”专题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3-11-13

  尽管转基因食品对于人们日常饮食的“侵入”,比许多人想象的规模要小,但是不少人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是存有疑虑。119日,国家科学图书馆特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朱祯研究员做客“科学人讲坛”,以“转基因作物研发进展”为题,纵论国内外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深度解读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展望未来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前景。国家科学图书馆党委书记兼副馆长何林出席并为主讲嘉宾颁发“科学人讲坛”特邀嘉宾聘书,来自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及社会各界近百位听众参与了此次活动 

  转基因食品正在悄然逼近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普通大众食品消费的习惯,但是它的安全性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转基因技术本身涉及复杂的专业知识,安全性的验证也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具体实验,所以简单的判断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朱祯研究员首先从什么是转基因谈起,生命的多样性源于基因的复杂性,基因的化学本质是DNA,转基因技术将外源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生物中,使之产生定向的、稳定的遗传改变,并形成新的品种。综观国际转基因作物研发进展,1983年第一例转外源基因植物获得成功,1996年第一波商业种植开始,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已成燎原之势,目前全世界30个国家允许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抗虫和抗旱转基因玉米、抗虫棉花、金水稻等众多转基因作物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转基因技术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应用速度最快的重大发明之一”。 

  关于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朱祯研究员告诉我们,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和自主创新是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历程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我国批准了6转基因作物商品化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水稻、转植酸酶玉米、抗病毒番木瓜等一些转基因作物,在国家“863”计划等科技政策扶植下快速发展。 

  朱祯研究员特别谈到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转基因的争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背景、商家利益、国际贸易、穷国和富国、媒体与公众舆论、政治等争论原因错综复杂。可喜的是中国已初步建立了监测检验体系,30转基因农作物检验监测中心成立,国际上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也早有结论。随着高新技术驱动种业全球化发展,关键技术推广以及新兴产业不断出现,转基因产业化将会得到蓬勃发展。 

  转基因作物的主题,引发了现场听众浓厚兴趣,对话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听众就转基因技术安全问题、是否会从食物中摄取外来基因、生态环境对转基因作物的挑战等问题与专家进行了对话交流。 

  作为国家科学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的特色品牌,“科学人讲坛”创办于2008年,迄今已经举办了近百场讲座,来自国内外的院士、知名科学家应邀登上讲坛,传播科学知识,展望科学发展,倡导科学精神,阐述科学人生,受到了广大青少年和其他社会公众的热烈欢迎,讲坛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