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金碧辉研究员关于h指数的研究成果持续引起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

发布时间:2011-10-26

在科研管理实践中,应用定量分析方法作为专家评议的补充,已成为科研绩效评价常用的辅助手段。在科研绩效评价的实际操作中,如何合理、公正地评价科研人员的个人绩效是一个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国内外都缺乏一种令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感到满意的方法和标准。

h指数是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的物理学家J.E.Hirsch教授在2005年提出的一项旨在评价科学家个人终身成就的指标。这个指标将科研人员的成果数量与被引频次巧妙的结合起来,可以遏制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不良倾向,同时又能够激发科研人员探索深层次科学问题的热情。

h指数一经提出,有关h指数的研究很快就成为文献计量领域近年来的热点问题。文献计量学家认为,h指数在评价科学家终身成就时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指标,但是在评价科学家日常科研绩效时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当h指数相等时,不能区分论文被引频次相差悬殊的情况;h指数是一个只上升,不下降的指标,在时间序列上没有波动性等等。因此,众多学者对h指数进行了改进,出现了很多h指数的衍生指数。

金碧辉研究员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文献计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2007年,金碧辉研究员(作为第一作者)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在《科学通报(英文版)》上发表了题为《The R- and AR-indices: Complementing the h-index》的文章,不仅提出了解决上述h指数不足之处的方案之一,而且还用数学方法证明了R指数和AR指数的原理。该文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成为有关h指数系列研究工作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之一。截止到2011年10月9日该文被引了112次。引证该文的学者主要是来自比利时(占29%)、美国(占15%)、中国(占15%)、德国(占11%)等国家的国内外同行。

金碧辉研究员的该项成果在《SCIENTOMETRICS》、《JOURNAL OF INFORMETRICS》和《JASIST》等业内三大顶级期刊2007年发表的全部395篇论文中被引频次名列第二,在《中国通报(英文版)》2007年发表的547篇论文中被引频次名列第一。Thomson Reuters科技集团旗下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每两个月发布一期各学科近期被引频次居于前0.1%的论文,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热点论文(hot paper)。该文在2008年9-10月,2009年1-2月,2009年5-6月已经三次入围社会科学领域热点论文榜。在最近一期ESI公布的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榜中,该文再次入选。

该项成果也引起了h指数的创立者——美国物理学家J.E.Hirsch教授的关注,他在其后续的相关文章中引用了两次。国际科学计量学学会主席Roussueu曾给出这样的评价:在所有与被引频次相关的指数中,R指数是最好的。

(国家科学图书馆)

附件下载: